按照“设备支持管理(CPM)”的观点,任何对工厂效益贡献不明显的设备管理和维护的变革或创新,都应该从简单易行、快速有效的敏感点入手,尽量先低调小范围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后再理直气壮地向上级重要人士要“政策”。当然,简单有效敏感点的选取是有技巧的。想必设备高管们心中有数。
下面是一位老师傅整理的一个简单的起点检查,供你在进行点检查时参考…
1.阐明理货的目的。
为了准确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劣化程度,以制度化的管理和标准化的操作技术对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部位进行检查和维护,称为设备点检。所谓“点”,是指设备的关键部位。通过检查这些“点”,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设备技术状态的信息。(抽查对管理劣化倾向是有效的,重点是趋势预测,随机失效不应该是抽查的重点。)
2.简单实用80%。
定点:确定抽查设备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
项:确定抽查项目,即检查内容(与技术水平和配套仪器仪表相匹配,是什么时间,不拘泥于口眼耳鼻手的方式);
校准:确定判断正常与否的标准(根据设备的技术要求和实践经验);
规律性:设定检查的间隔(主要看经验和重要程度);
方法:确定抽查方式(是否需要拆解?关机?用什么仪器(五官还是简易仪器)——一开始不要分常规检查和精密检查的功能);
人:确定检查项目的实施者(最好是专机负责,有利于发现异常);
表格:确定表格格式和记录要求(这个是必须的,只要对接到位可以适当灵活);
流程:确定点检维护的接口和工作流程(责权要分清);
闭环:分步实施,持续改进,闭环管理。
3.客观评价,切忌夸大。
日本企业统计实施抽查管理制度后,达到了四个目的:
设备维护费用下降5%以上,五年总降幅达到20%。特别好的工厂,五年维修成本下降了30%,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设备故障大幅减少,故障率平均从1.5%下降到0.4%,突发故障次数下降50次以上,需要维修的突发故障次数下降2倍以上,停机时间下降3.5倍。
计划维修比例增加,计划准确性提高,预防性维修和计划工作按时完成率提高,计划维修项目增加3.5倍,非计划维修减少70%;
设备投资回报率提高,设备可用率提高25%。
以下是一位设备技术人员的发言,表达了对设备点检的一些独特看法。我想与你分享它。
1.我们为什么选择抽查制度?
设备管理在企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生产主要是人操作设备为我们生产产品。所以掌握设备的动态非常重要,根据设备的情况采取的下一步措施才会有针对性。因为水平和经验的原因,也许最初的措施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很快就会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那么如何掌握设备的动态呢?方法有很多。我认为抽查制度更适合我们的现状。抽查系统建成后,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仪表,将实现在线检测。
点检制到位后,我们在掌握设备动态的情况下,逐渐从“故障-强制维修”转变为“预防性维修”。我在设备总监的岗位上干了五年,也有一些经验。最明显的就是你不知道明天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在等着你。维修工人像消防员一样到处救火。你忙着跑来跑去,领导的脸都长了,结果呢?我觉得是负数,因为这么忙的方法,越忙对正常生产的影响越大,生产效率越差。过去曾经有一句话:“我们的维修工越闲,我们的生产越正常。”我也不认为这是真的!这将进一步促进自己成为一名消防员。
当设备正常运行时,维修工人必须做些什么。
那么,他们是做什么的?我认为应该以点检制为基础进行“预防性维护”,即根据基于点检制获得的信息,由修理工提前做好工作,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维护。维修工需要准备材料、备件、方案等。从发现设备迹象到实施维修期间。在实施维修之前,他们可以联系生产,以尽量减少设备维修对生产的影响。我想这就是实行抽查制度的目的。它的主要优点是让人们保持有序的状态,抢在工作的前面,把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我对抽查制度的理解
车间领导必须是抽查制度的坚定支持者。
我第一次接触“点检制”这个词是在1997年,当时我在一家冶炼厂的闪速车间参观学习。当时觉得挺好的,就有意把其他人的各种信息留着以后参考。但是后来设备总监面临很多问题,想实行点检制,就因为各种原因搁浅了。直到去年我去推广工区的时候,我就有了这个条件。此外,推广工区的实际情况也要求我们把设备管理的观念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否则,目前这种人少、任务重、安全要求高、系统脆弱的现状,根本满足不了矿井的出矿需求。
点检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车间管理的各个方面。它的实施几乎涉及所有的人员培训、操作系统的设计等。其运作涉及经济评估、生产和设备之间的协调等。如果车间领导不大张旗鼓地执行,执行后坚决维护其运转,谁还能做?反过来,车间主任要做到这一点,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抽查制度不一定是静态模式。
在实行点检制之前,我们参考了冶炼厂的一些做法,但也有差异。实施后,我走访了三号选矿厂车间和二矿区西主井,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人家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你,或者虽然好,但是自身条件不达标。因此,只要抽查制度的本质含义不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设计运行模式。合适的就是好的!
例如,要求每班将点卡放入点卡箱,而三号选矿厂和西主井每月一张;每个车间有五六个专职理货员,我们都有其他工作。
所以,我们不必总是考虑自己的条件能否满足。只要冷静分析自己的条件,就能设计出完全实用的抽查制度。只要达到为“预防性维护”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目的,就是好的!
第三,入住制度给了我们丰厚的回报。
我们工区从2006年4月开始酝酿准备,6月底正式实施抽查制度。今年2月,在装备部装备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了更大范围的修订和规范。实施点检制以来,我工区避免了4起重大事故,发现隐患和存在问题122个。由设备引起的非计划停车已从2006年上半年的平均52小时/月减少到目前的20小时/月以下。目前,各级抽查显示运行效果良好。
从开始准备到开始实施的前几个月,我们觉得真的很忙,自己排查就够了,还要憋着劲做预防性维护。从一个系统转换到另一个系统并不容易,但我们刚刚熬过了改变的痛苦。到去年10月,改造基本完成。
改造后,车间经理更轻松了。主要关注在点检工作中每个人是否尽职,修理工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判断并联系何时停机检修,根据判断错误及时修改点检标准等。在此基础上,对故障频率高的地方进行技术改进,实现持续稳定的改善。这样,我们就完全进入了良性循环。
总之,我觉得点检制的实施和以此为基础的预防性维护,一开始是很累的。最多走上正轨半年,管理者虽然工作量大,但心不累,管理高效。
可见抽查制度带来的回报是丰厚的!
